【科研动态】我实验室创新团队在香港水域首次发现温带深海鱼类牛眼青鯥幼鱼
牛眼青鯥(lu四声)(Scombrops boops)是发光鲷科鯥科鯥属下的一种温带海洋中层鱼类。作为日本的商业鱼类,牛眼青鯥在日本的地理分布、生态学和种群遗传均已有所研究。牛眼青鯥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产浮性卵,三日后孵出,发育到幼鱼阶段后沉降至日本沿岸栖息地,性成熟后逐渐洄游至200-700米的大陆架坡折区。相关种群遗传学研究表明日本沿岸牛眼青鯥各地理种群构成一个遗传群体,而日本沿岸两股主要的北向洋流——黑潮及其分支对马暖流对其浮游性仔鱼的运输作用被认为是促进日本沿岸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重要因素。牛眼青鯥一般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自我国东海至日本北海道的200-700米深海域,同一水域也有其同属物种吉氏青鯥(Scombrops gilberti)及一种未被描述的鯥属物种(Scombrops sp.)。此前牛眼青鯥分布最南界为台湾省台北市(北纬22˚48’N), 而南海则没有该物种的记录。
近日,我实验室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林群声讲座教授团队进行了牛眼青鯥的本地调查。团队于2017年4、5月及2019年3月,在香港沿岸浅水海域(深度2-5米)的6个样站捕获了共40尾鯥属幼鱼标本。研究人员利用形态学和基于COI基因片段的分子条形码技术,鉴定出这40尾标本为牛眼青鯥。这是该种首次在南海被发现,更新了该物种最南界(22˚11’N)分布记录。研究团队进一步扩增了幼鱼标本的细胞色素b (Cytb) 基因片段,并与日本种群进行遗传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幼鱼群体与日本种群并无明显遗传差异,二者同属于一个遗传群体,推测香港幼鱼可能为日本种群的后代,或与日本种群源自同一产卵场。另外,捕获的40尾幼鱼标本均采集自香港沿岸浅水区域,其中35尾采集自香港的马尾藻床,仅5尾采集自岩礁水域,这表明香港沿岸浅水海域,特别是季节性的马尾藻可能是牛眼青鯥重要的孵育场之一。
图1 a. 西北太平洋主要洋流、香港地理位置及各采集样点示意地图(参见Noguchi et al. (2012));b.香港东岸采样点及各采样点获得幼鱼标本的数量。
该研究已发表于Zoological Studies (中科院SCI三区,影响因子2.058),题目为“Littoral Water in Hong Kong as a Potential Transient Habitat for Juveniles of a Temperate Deepwater Gnomefsh, Scombrops boops (Acropomatiformes: Scombropidae)”。创新团队骨干成员梁度因副研究员的研究助理韦杰鸿为该文章第一作者,梁度因副研究员和晏萌博士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林群声讲座教授为共同作者。
原文链接:http://zoolstud.sinica.edu.tw/Journals/60/60-33.html(阅读论文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Noguchi S, Itoi S, Takai N, Noda T, Myojin T, Yoshihara K, Sugita H. 2012.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Scombrops boops (Percoidei, Scombropidae) around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inferred from the cytochrome b gene sequence in mitochondrial DNA. Mitochondrial DNA 23(3):223–229. doi:10.3109/19401736.2012.668897.
nfhy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案:南方海洋实验室
图片:南方海洋实验室
封面:南方海洋实验室
编辑:谢书谊
初审:林群声、吴加学
审核:漆姗姗、郑敏、谢书谊
审定发布:杨清华
往期推荐
我实验室创新团队在全(多)氟烷基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7-21 科研动态
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在广州开工建造
7-20 新闻速递
“彩虹鱼号”海洋物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
7-20 共建单位资讯